为每一个特殊的“你”赋能
作者:潘玉娇 杨潇 发布时间:2023-10-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京市全面推进特殊教育普惠优质、适宜融合发展,在完善机制、师资培训、教科研引领、课程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为每一个特殊的“你”赋能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杨潇
王小树(化名)是一名“来自星星的孩子”。5岁时,小树入读南京市燕子矶幼儿园,成为该园接收的第一名孤独症儿童;今年,小树走进南京市晓庄第二小学的大门,开始小学生涯。在小树妈妈看来,这些年的求学生涯充满艰辛与挫折,孩子上课坐不住、脱鞋子、咬衣服、哭闹……种种“小意外”曾让她一度崩溃。幸运的是,老师们从不嫌弃小树,总是耐心鼓励他、引导他;同学们也主动和他打招呼,帮他打水,陪他游戏;学校还特意给徐静安排了在图书馆和食堂帮忙的工作,方便她随时随地照顾小树……“我知道孩子在普小会受到格外的照顾和爱护,但没想到这么全面、专业。”小树妈妈说。
王小树是南京千余名在册中小幼(含特校)入学入园孤独症患者的缩影,也是南京融合教育优质发展的实例。该市是中国公办特殊教育的发源地,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近年来,南京开创并不断完善“普特融合、双业一体、双业创优”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特殊教育普惠优质、适宜融合发展,在完善机制、师资培训、教科研引领、课程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力,让每一个特需儿童拥有适合的发展路径,蓄势前行,拥抱未来。
同向而行,构建普职特融通新格局
今年6月,《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导手册》发布。该手册由认识篇、学校篇、家庭篇、社会篇和附录组成,聚焦教师和家长在教养孤独症儿童过程中的困惑,为其接受更高质量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和策略支持。发布会当天,南京市孤独症儿童“同行”学校行动同步启动。据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行”学校是一个为孤独症儿童、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支持和服务的专业平台,着力于孤独症儿童适宜性课程建构和个别化教学研究,专注于孤独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生、共享,以“同行”守护“童心”。
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从南京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来看,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理念,不仅是“同行”学校重要的工作原则,更是南京融合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的一个关键因子。
2015年,南京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市政府随即召开工作会议,先后出台11项政策文件,并建立由分管市长主导,教育、发改、民政、财政、人社、编办、卫健和残联等8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改革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升全市特殊教育治理水平与能力。
此后,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标准,启动实施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监测,从办学理念、学校治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多方面,推动学校开展好融合教育工作。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年度内涵发展视导,并将视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区域、普特学校政策支持、资源配置、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汇聚融合教育合力,南京成立了南京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南京市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开展全过程、全方位专业化指导服务。三大中心分工明确,把专业支持落实到15年免费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同时,南京积极构建“家校社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南京市特需学生家长服务中心,开设服务热线(025-68080006),帮助特需学生及家长解决学习和生活困扰。
在此基础上,南京还积极研制区域特教指导中心评估标准,不断规范强化市、区特教指导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在这种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的背景下,南京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两头延伸、普职特融通”的新格局。
目前,南京已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市区全覆盖,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所有街(镇)学前、小学、初中学段全覆盖,职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区域全覆盖。该市加强残障儿童青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举措,入选教育部特殊教育优秀工作案例。2023年9月,南京强化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案例,被教育部作为地方典型案例推广。
科研先导,以内涵建设促品质提升
辰辰(化名)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二年级随班就读,学习能力弱,课堂注意力分散,需要陪读家长及时提醒才能完成正常的学习活动。“为了让辰辰更好地融入课堂,在平时教学中,我会对照《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专门针对辰辰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翁丽丽介绍说,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她首先通过《评估工具》确定辰辰当前的学习目标,并将其嵌入教学全过程,动态适应学生发展。“我设计了摸角游戏、准备学具等环节,通过视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辰辰的缺陷,引导辰辰将‘角’感知逐渐由生活层面转化成抽象概念。”翁丽丽表示,这种基于评估的教学,让特需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
融合教育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教科研的积极推进。目前,南京各级科研、教研部门,不断加强特殊教育专职教科研人员配备,独立增设特殊教育专项规划课题和项目,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同时,重视普教、特教的联合教研,组织成立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种子教师工作坊,积极研制课程评估工具。
2022年4月和10月,南京举办了两期“基于课程评估的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调整”工作坊活动,为评估下的教学不断更新“方法论”。今年5月,由南京市教研室和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历经6年合作完成的《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正式发布。这套评估工具适用于普通小学中随班就读学生及其他特需学生,首次实现了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全覆盖,目前已在南京12个区的融合教育实验学校全面应用,并进一步推广。
加强以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为重点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南京融合教育工作近年的“重头戏”。今年2月,南京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遴选20名教师参加为期两年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加大特殊教育名特优教师培养力度。4月,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区级特教指导中心按所辖区域每3-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1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此外,该市还建立了专项奖补资金制度,市本级年均投入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开展专职师资培养培训、提升融合教育内涵质量。
崔晓露是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每学期,她都会为融合教育管理者、资源教师、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分层次的融合教育培训活动。“许多在普校就读的特需孩子的家长,缺乏对特殊教育的正确认知,情绪又非常焦虑,对待孩子方法错误而不自知,因此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非常必要。”截至目前,崔晓露和她的组员已为区内10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60多名学生提供精准的教育评估服务,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指导资源教师进行课程设置和优化。
据统计,南京目前共有融合教育资源教师790人,巡回指导教师452人,664名教师取得省级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在此基础上,南京积极出台惠师新政,对普校专职特教教师给予特殊津贴,对从事特教工作满一定年限并符合奖励条件的教师予以政府专项奖励,有效破解特教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稳定性不够等问题。
量身定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
本学期开学,南京市孝陵卫初中的资源教室里多了10张“特殊”课表,有小朱的几何课、小田的物理课、丽丽的体育课(以上均为化名)……每一张都被画上特殊记号。这些孩子将按照量身定制的课表接受专职教师授课。“我们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作专属课程,方便他们接受个别化教育,获得更好发展。”该校校长冯静说。
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方式,贯穿了每个在南京普校求学的特需学生的成长发展全过程。新学期开学后,南京市长平路小学为24名特需学生每人配备了“助学小伙伴”,给予其学习、活动上的帮助。“助学小伙伴”有好几种类型,学习型小伙伴坐在特需学生的旁边或前面,负责课前提示和课堂上的行为示范;活动型小伙伴帮助特需学生进行社交对话练习,并在集体活动时提供积极帮助。该校党支部副书记、资源教师田田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助学小伙伴”,特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从容多了,生生相处更加和谐。近3年来,该校已有6名特殊学生顺利毕业。
南京还坚持把残疾学生高中教育纳入全市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少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就好业”。 2022年5月,南京市鼓楼区政府食堂和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前者成为后者实习基地,直接接纳12名学生就业。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聚焦孤独症学生未来就业,制订个别化职业教育方案,关注生涯发展和职业核心素养,努力为孩子们找到适合的岗位和工种。如今,该校的十几名孤独症学生陆续走进了星级酒店、餐饮连锁店等企业就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这不仅是惠及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对普通孩子成长也有益处。来自长江路小学的小玉(化名)刚入学时,曾因为同学对她的助听器指指点点而烦恼。毕业时的她,不仅成为班长,更作为六年级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小玉的加入,让班里其他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帮助别人、关爱别人,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我成长。”小玉的班主任说。
“建设南京高质量教育体系,特殊教育不能缺席。”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加快全面构建完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步伐,努力成就每一个特殊儿童少年的人生梦想。”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