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聚你我》
张姗姗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幼的我和母亲离开苏北的海滨小镇,坐上拥挤闷热的大巴,来南京和参军的父亲一起生活,即使舟车劳顿,却丝毫没有击退我对这个城市的炙热向往,澎湃又忐忑着挨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直到透过车窗,见到夜色里华灯万放的大桥被勾勒出的雄姿,才放下心来——我真的到南京了。
准确来说,对南京的好感应该是在娘胎里萌芽的,在那个手写思念的年代,经过漫长的等待,母亲常常在父亲的文字里感知揣摩这座城市的模样,这一点一滴交织成有关“未来”和“幸福”的想象,再传承到我这儿,便是我对南京的初印象。一晃二十多年如白驹过隙,虽不是“土生”,我也终于是个“土长”的“蓝鲸”人了,听不腻那一口“恩正”率性的标志性方言,离不开那一碗芳香四溢、鲜香爽口的鸭血粉丝汤,舍不得那一片暖意融融、韵味十足的鸡鸣寺粉色浪漫,逛不完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的新街口商圈,也放不下漾漾柔波、桨声灯影中的十里秦淮……六朝文化和现代气息似在这“火炉”里烘焙融合的刚刚好,俯拾皆是岁月沉淀的故事,呼吸之间嗅到尽是人文情怀,在蜕变、发展中,南京不怒自威得散发王者之气,又淑女般不动声色在我心里酝酿出愈加浓厚的南京情结。
然而岁月比我更清楚现实世界不是儿时脑海曾幻想过的乌托邦。在孝陵卫,我有过小升初摇号不利时的失落游走;在太平门,我有过租住十平米陋室的拮据窘迫;在珠江路,我有过招聘面试发挥失常时的懊悔不安;在中山码头,我有过工作不顺时的纠结苦闷。渐渐懂得生活有馈赠甜也给予苦的公平,幸而在每一个想放弃的关卡重拾战斗的力量,也向这座城市习得了一些些在曲折中摸索,在沉闷中怒吼,在黑暗中绽放光芒的坚强。跌倒后爬起,涅槃后重生,可贵的城市品格在每一次转折都迸发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步伐都前进得踏地有声。国家公祭日听见南京用响彻全城的警报嘶吼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呐喊。青年奥运会见证南京以青春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高唱和平友谊之歌的自信昂扬。寒冬目睹南京在一夜暴雪后迅速清理城市道路,为市民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凭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成为了新晋热搜网红。酷暑感慨南京处处绿树成荫,领先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心旷神怡的宜居环境。
关于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和改革成就,父辈们比我更有发言权。与同事在市档案馆参观学习时,当前辈们看到展板上旧日的南京城,眼里闪烁出不一样的光芒,神采飞扬得告诉我们哪里举办了第一届人才市场,哪里曾是南京最时髦的商场,哪里是他们从前常去的剧院,哪里的鸡汁大肉包最正宗,哪里是紫峰大厦建造之前的平地,哪里迎来了第一艘外轮进港……那份时代参与者的自豪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伴随着南京发展的脉搏,从二八年华到芳华已逝,从手足无措到游刃有余,从一无所有到安家立业,挥汗如雨、逐梦拼搏,不仅赤手空拳闯出一部自己的成长史,更硬咬牙关谱写出辉煌的南京故事。
同样在这座城市贡献青春的父亲谈及对在南京生活的感想,沉思半晌后简短有力得回答“日新月异”。不仅是高楼大厦不断提升的城市高度,不仅是南京名片不断递出的关注热度,不仅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速度,这答案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父亲不再像年轻时拿几块钱工资因为吃不上肉而烦恼,倒是开始注重养生尽量吃素想要减去他的“啤酒肚”。是母亲不再攒着零钱去菜场买菜,玩转各类手机软件,津津乐道便捷的手机支付。是我不再被笑作“路痴”,而是用共享单车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穿梭在大街小巷。我们如此幸运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感动于“小康”从书本上的抽象词变成了生活里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感受不再囿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向平衡充分发展的美好愿景进发的成就感。
如今,那个有小小南京梦的我和越来越多的新南京人“宁聚”于此,怀揣热切跳动的初心,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在更包容更具活力的城市天空下,满怀希望踏上打造创新名城的新征程,用我们的青春色彩,共同在未来画卷上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