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预防犯罪》
一、 课时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2、 能力目标
(1)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了解刑法—犯罪—刑罚的关系,认清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的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发展为违法犯罪。
(3)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二、达成目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
2.为什么是重点与难点?
(1)确立重点原因:基于本课时教学依据下的教学重点内容:本目“加强自我防范”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涉及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本目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2)确立难点原因: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本目“了解罪与罚”告诉我们预防犯罪首先要明确“罪”是什么、带来什么危害、需要承担什么后果,才能从根本上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从而积极预防犯罪,防患于未然。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1)研读教材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带领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表格,分类比较,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书本对应内容。
(2)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有教育内容的场景,创设情境,体验探讨,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案例,通过阅读思考—分享交流—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达到对重难点内容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4)调查法: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犯罪行为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承担的后果,共同探讨矫治方法。
三、教学准备(根据需要选填)
1、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犯罪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在课前做一次问卷调查,以便了解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常见不良行为,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相关知识储备,如有关犯罪、刑罚等相关内容,查找并阅读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条款;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与素材。
(2)收集学生的提问
2、学生准备
(1)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法律的部分章节。搜集犯罪案例。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2)课前阅读:通读本框正文、附文等内容和相关资料,梳理书本主要内容,了解刑法关于犯罪的定义、犯罪的基本特征、危害及后果;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明确这些不良行为与犯罪的关系,加强防范,依法自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环节设计 |
具体过程(详案) |
设计意图解读 |
||||||||||||
导入 |
小法官 来断案 |
通过第一框《法不可违》的学习,我们了解对一些违法行为予以了了解,那么下面请你来做一回小法官,针对下面情景来断案: 镜头一:从他人车里偷了一些财物 镜头二:在食品制作中添加不符要求的材料,据说这是老板让这么干的 镜头三:把欠债不还的人关起来并要求其还钱 这三组镜头中的行为违法吗?如果是违法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学生讨论并发言) 复习巩固:违法行为含义的构成两因素,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处于过错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以上三类都是违法行为。但要是要判断其究竟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还要看其情节的恶劣情况以及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违反的具体法律规定是什么? |
结合上一框所学来分析案例,一方面在考察学生是否能利用上一框学习的违法含义及构成因素来分析案例,另一方面也为本框所学预防犯罪打好基础。 |
||||||||||||
一. 了解罪与罚 |
(一) 罪之害 |
再看三组镜头行为中的具体化(书P52运用你的经验): 镜头一:砸开车窗,取得数额较大的他人财物。 镜头二:员工听从老板吩咐,在食品制作中添加地沟油(提示: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最大来源为城市大型饭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镜头三:把欠债的人手脚捆绑,困在一处,并且威胁其如果不还钱就不客气! 1.这三类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为什么? 学生查找刑法相关内容,明确这三种行为均是犯罪行为,因此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镜头一: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 【抢夺罪;抢劫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镜头二: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镜头三: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2.为什么这三类行为表现各有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为何都同为犯罪,同受刑罚处罚?学生发言 总结:这三类行为虽然主客观具体表现各有不同,有的是故意所为,有的人别人让为,有的是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但是无论怎样,他们的行为已经给他人的财产、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都属于犯罪行为,理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
从对违法行为的具体化,从情节恶劣程度还是社会危害程度看此类违法行为已经不同于一般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找刑法,初步学法明确犯罪是刑法中规定情节较为严重,社会危害程度严重的行为。 |
||||||||||||
一. 了解罪与罚 |
(二) 罪之果 |
我来学法:了解刑法—犯罪—刑罚(结合课前阅读)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自主研读课本P52-54页正文第1-3段(含三个相关链接): 1、 依据刑法总则第十三条规定刑法分则将犯罪行为分为哪十类行为?刑法第十三条不认为是犯罪的例外情况是什么?(阅读刑法相关规定) 2、 我国刑法规定什么是犯罪行为?(含义) 3、 基于上述第3点的了解,阅读书P53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相关链接,你是如何理解犯罪的特征? 4、 从刑罚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5、 从刑罚的含义以及有种类来思考制定刑罚的特点是什么? 6、 我国刑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上对于课前通过自主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如第1、2、4不需要再过多展开,可以让学生说说,老师呈现其内容。 有关第3、5、6几题需要展开讨论,并明确: 第3题 理解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严重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是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的界线; 刑事违法性:即犯罪行为应当是违反刑法的行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 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违法行为,不一定都构成犯罪,只有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的行为才能是犯罪。危害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基本区别。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第5题 我国刑罚制定的特点: 一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二体现改造罪犯为新人的原则 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第6题:我国刑法制定的目的: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总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这也说明我国对犯罪的界定是极其慎重的,同时犯罪必然后果刑罚,刑罚是最严厉的,但是严厉中也有人情,惩罚不是唯一目的,关键达到制止犯罪,重新做人,树立守法观念,做守法的人。 |
通过课前广度阅读与课中深度阅读,通过回答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对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种类、含义等方面初步认识犯罪是什么?在课堂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对犯罪及其特征的深入了解,通过对刑罚的含义及种类的了解,拓展了解我国刑罚的特点,最后共同思考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明确犯罪理应受到刑罚处罚,但是处罚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是教育我们认清犯罪的危害,从而从思想、行为上远离犯罪。 |
||||||||||||
二. 加强自我防范
|
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1.学以致用:辨别犯罪行为 殴打他人致伤害,请问是犯罪行为吗? (视情况而定) 具体化: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 殴打他人,造成重伤 哪一种是犯罪行为?为什么?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查阅刑法》 殴打他人,造成重伤是犯罪行为,因为符合犯罪三个基本特征,对照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罚。 2.刑事责任年龄 加入在这则案例中前面加上一个特定主体,你觉得还是这样的处罚吗? 如果是(16岁的某某、14岁的某某、不满14岁的某某)殴打他人,造成重伤呢? 查阅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讨论:刑法明确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是不是意味着未成年人犯罪无关紧要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引导:虽然刑法明确了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但是犯罪行为仍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边说边呈现几则未成年人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 4、有效预防远大于事后的弥补! 那么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 (1)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轨迹 事例书本P55页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结合前面所学,谈谈主人公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学生讨论发言) (2)他人违法犯罪真的只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与我们无关吗? (学生讨论发言) 从中告诉我们预防犯罪从杜绝身边的不良行为开始。 (3)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规定。这些行为逐步发展下去很容易走向了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想不犯罪,首先从这些行为的杜绝与矫治开始! |
通过学以致用一方面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前一目所学对犯罪的认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重点澄清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误区:认为年龄小,犯罪就无所谓。其实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同时,也告诫未成年人犯罪不可违,另外就算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并不代表犯罪行为不是违法,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犯罪行为必然会对自己、他人、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接下来,通过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轨迹并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青少年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积极预防犯罪行为。 |
||||||||||||
三、 依法自律 |
总结提升 |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已从各个方面对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举措(展示相应的图片) 日常生活中我们作为未成年人该如何预防犯罪呢?边播放“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边展示一些图片,明确:学生提出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一是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二是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
通过呈现外界对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举措,更加明确未成年人更要从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防患于未然。 |
||||||||||||
四、课后拓展 |
实践作业
|
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打架、赌博、偷窃等,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污染校园的清新空气。让我们寻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共同制定整改措施, 1.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2.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填写在下表中:
|
通过查找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同时更能从行为上加以改进。 |
五、本设计亮点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内容法律专业性强,因此在课前、课中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读。
3、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内在联系,层层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4、直面现实生活,情景探讨、案例分析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参与和理解。
5、做到点面结合,既有对某个具体情景、具体案例的深入探讨与理解,又有普遍相应法律常识的认识与理解。
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提醒
1、谨防两边倒现象:要不是对犯罪这一法律知识将的过于笼统简单,以至于学生还是没弄懂;要不是讲的过于繁琐复杂,把学生当成法律专业认识来讲课。因此讲清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后,重点落实在明确犯罪的危害与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谨防犯罪我们成长中最凶险的陷进的意识,积极防患于未然,预防犯罪行为。
2、选取的案例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避免学生产生身边尽是犯罪现象,刑罚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引导学生从负面的案例中汲取正面的启示,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必然后果,但是从刑罚制定的原则、分类等也要看到法律惩罚中也有温度、也有人情,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惩罚与重新做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