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违法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课核心内容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八上四个单元内容围绕初中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之处理好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展开:第一单元为了解社会生活,第二单元为适应社会生活,第三单元为奉献社会生活,第四单元为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单元内容为适应生活,需要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组成:第三课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着重阐述了社会规则的重要性;第四课、第五课具体阐述了道德与法律这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其中本课即第五课为法律这一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有引言和三框内容组成。
引言首先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阐明了尊法守法的必要性,然后对学生提出了行为上的要求。引言既是本课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接着三框内容围绕引言中依法治国对学生行为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分别展开:
第一框《法不可违》首先从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说明“法不可违”的原因,再总体介绍了三类违法行为,然后聚焦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主要选取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案例,分析其含义、特点和危害性,提出行为要求,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违法行为是什么以及危害、承担的法律责任中明确违法无小事,因此法不可违,也正因为法不可违,所以要警惕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
如果说一般违法行为都不能为,那么作为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更不能做。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进,更要扼杀在萌芽中,需要加强预防。
第二框《预防犯罪》从“刑法——犯罪与——刑罚”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重点介绍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上一目是总体对犯罪行为的介绍,接着下一目聚焦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从其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以上两框内容对应引言中对学生行为上要求——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提高守法的自觉性,而第三框《善用法律》则从运用法律维护权益、善用法律应对违法犯罪,提高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整体三框内容从了解违法、到预防违法犯罪、从自觉守法到善用法律,逐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1)社会生活背景:
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目前随着国家法律规范逐步健全与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强,各部门、个人守法用法意识的增强,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在逐步增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氛围也在逐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因为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的违法犯罪现象,侵犯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和谐和影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另外,也存在着遇到侵害,不懂得善用法律来维权、应当违法犯罪,造成了既没有有效维护好合法权益、又没有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因此进一步学习必备的法律常识,意识到法不可违,自觉守法,还要善用法律积极维权、应对违法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行动。
(2)学生特点分析:
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易受环境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四是针对学生对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急需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保证他们的人格尊严等各种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设计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框内容,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救济的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1、学生自我成长方面:
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救济的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法律的规则意识,学会自觉守法,不去侵犯或影响到他人的合法权益行使;在遇到他人对自己的非法侵害时,自己会善用法律来维权;在他人的合法权益遇到非法侵害时,学会寻求法律的帮助,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捍卫公平正义;
3、学生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自觉遵守法律这一主要社会规则之一,积极的适应社会;善用法律解决法律问题、维护